東亞季風是黃土高原中部夏季降水的主要控制系統(tǒng)
作者:嚴濤,張行勇
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報道了中國黃土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中的百年分辨率黃土葉蠟氫同位素(δDwax)記錄。結果顯示,軌道尺度上該區(qū)降水同位素變率和亞洲其他地區(qū)相同,但冰消期中的整體變化幅度更接近東亞季風區(qū),而明顯小于印度季風區(qū),證實東亞季風是該地區(qū)軌道尺度夏季降水的主要控制系統(tǒng),該成果近日發(fā)表于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降水的時間變率和空間差異性是過去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一環(huán)。由于降水的同位素組成可以直接保存在地質記錄中,因此在關鍵地區(qū)和關鍵時段的古降水同位素記錄成為該類研究的基礎。δDwax可以提供干旱半干旱區(qū)夏季降水氫同位素的可靠記錄,但以前的研究主要關注軌道尺度上降水氫同位素的變率及其控制因素,對較短時間尺度上黃土δDwax的變化特征及其對氣候的響應仍缺乏了解。
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冰消期中降水氫同位素千年尺度上的振蕩較弱,這可能部分的表明夏季雨帶的北部邊界距離黃土高原內部仍有一定距離,因此低緯大氣環(huán)流的短期振蕩沒有完全反映在當?shù)氐狞S土δDwax記錄中。這些發(fā)現(xiàn)突出了季風邊緣區(qū)降水同位素變化的時空差異性。
黃土δDwax記錄的黃土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降水氫同位素變化,軌道周期上的降水同位素變率和亞洲其他區(qū)域相同(左圖);大氣降水線所換算的降水氧同位素變幅(右上圖)更接近東亞季風區(qū)而小于印度季風區(qū)(右下圖)。 (課題組供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961
本文只是新聞分享,不包含網(wǎng)站及個人看法,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