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相關文獻在1998年到2022年內共計632篇,主要集中在農作物、農學(農藝學)、植物保護
等領域,其中期刊論文538篇、會議論文21篇、專利文獻467775篇;相關期刊156種,包括種子、中國稻米、中國水稻科學等;
相關會議16種,包括作物多熟種植與國家糧油安全高峰論壇、2012北京國際種子產業(yè)發(fā)展高峰論壇、2011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等;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相關文獻由2269位作者貢獻,包括張世煌、王才林、陳濤等。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發(fā)文量
專利文獻>
論文:467775篇
占比:99.88%
總計:468334篇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研究學者
- 張世煌
- 王才林
- 陳濤
- 張亞東
- 朱鎮(zhèn)
- 李新海
- 張桂權
- 戚華雄
- 楊文鵬
- 趙凌
- 夏明元
- 李進波
- 萬丙良
- 任光俊
- 何中虎
- 劉大群
- 周麗慧
- 李容柏
- 李明順
- 王慧
- 程式華
- 趙慶勇
- 陸賢軍
- 陳志偉
- 高方遠
- 何予卿
- 吳珍芳
- 夏先春
- 姚姝
- 左示敏
- 莊杰云
- 易成新
- 曾瑞珍
- 李成荃
- 楊文香
- 楊明
- 王軍
- 王守海
- 王躍進
- 王青來
- 田清震
- 羅彥長
- 趙開軍
- 陳宗祥
- 仲維功
- 倪大虎
- 劉雄倫
- 占小登
- 宋敏
- 廖亦龍
-
-
馬紅勃;
劉東濤;
馮國華;
王靜;
朱雪成;
張會云;
劉靜;
劉立偉;
易媛
-
-
摘要: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孢菌引起的一種世界性重要病害,嚴重威脅小麥生產安全.黃淮麥區(qū)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qū),赤霉病危害日趨嚴重,因缺乏半冬性抗源,抗赤霉病育種進展緩慢.Fhb1基因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效應最大、抗性最穩(wěn)定,也是被廣泛應用于全球小麥赤霉病抗性育種的主效基因,但Fhb1基因在黃淮麥區(qū)尚未被廣泛應用.本研究以感病品種矮抗58為輪回親本,H35為Fhb1基因供體親本,通過有限回交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同時利用雙單倍體育種和傳統(tǒng)系譜選育兩種方法,培育出了一批綜合性狀較好、具有Fhb1基因的優(yōu)良新品系,其中徐麥DH9和徐麥17252經多年鑒定均達到中抗水平.在以徐麥36和徐麥2023為雜交父本的后代品系中,含F(xiàn)hb1基因的家系赤霉病平均抗性明顯優(yōu)于感病對照.Fhb1基因的導入顯著提高了赤霉病抗性,但部分家系對赤霉病仍舊表現(xiàn)出高感水平,說明赤霉病抗性還受到Fhb1基因以外其他遺傳因素的顯著影響.本研究為Fhb1基因在黃淮麥區(qū)抗赤霉病小麥育種中的應用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
-
陳春;
郭新亞;
王磊;
陳衛(wèi)軍
-
-
摘要:
以含有粒長基因GS9的日本晴作為供體親本,以泗稻17號為受體和輪回親本,通過雜交和連續(xù)回交,利用GS9基因的功能分子標記IN0919進行BC1F1、BC2F1和BC3F1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BC3F2代的分離群體中,選出6個綜合性狀良好、中長粒型的單株,平均粒長較泗稻17號增加了0.51 mm,粒寬無顯著變化,籽粒平均長寬比增加至2.01。因此,GS9基因具有提高粒長和籽粒長寬比的遺傳效應,利用該基因的分子標記可快速改良親本的粒型。
-
-
楊文靜;
喬麟軼;
李欣;
郭慧娟;
陳芳;
張樹偉;
常利芳;
賈舉慶;
暢志堅;
張曉軍
-
-
摘要:
抗條銹病基因Yr69對我國小麥條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小種具有廣譜抗性,在小麥抗條銹病育種中具有重要價值。為提高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的效率,加快Yr69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應用,本研究利用條銹菌小種CYR34對包含340個小麥家系的‘Taichung29/CH7086’F9代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群體進行接種鑒定,并利用BSA-SNP(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技術對其抗條銹病基因進行了重新定位??共¤b定結果顯示,RIL群體中抗感病家系的數量呈雙峰分布,‘CH7086’的條銹病抗性受一個主效位點控制。BSA-SNP基因分型結果表明,多態(tài)性SNP主要集中于小麥2AS染色體末端0~30 Mb的染色體區(qū)段。在該基因組區(qū)段開發(fā)了208個SSR分子標記,利用抗感病小群體從中篩選到14個與Yr69連鎖的分子標記。利用14個標記對340個RIL家系進行PCR擴增和分子作圖,將Yr69定位于2AS111和2AS171之間約7.76 Mb的染色體區(qū)段,兩側連鎖標記2AS111、2AS171與Yr69的連鎖距離均為0.4 cM,并獲得2個與Yr69共分離的分子標記2AS117和2AS127,可用于Yr69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
-
樸樸森;
尚小紅;
許豐收;
廖明馨;
王明;
嚴華兵;
陳新;
王文泉
-
-
摘要:
木薯塊根顏色是消費者關注的重要性狀之一,薯肉顏色主要受八氫番茄紅素酶PSY2基因控制。為了快速判斷木薯塊根肉質顏色,本研究基于編碼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基因的突變位點PSY2-572,開發(fā)出1個單核苷酸擴增多態(tài)性(SNAP)標記,可快速檢測木薯塊根肉質顏色。利用該PSY2-SNAP標記鑒定出的新選048自交群體和62個育種中間材料的基因型均能和表型吻合,如PSY-F1/PSY-R引物對能擴增出388 bp的條帶,則木薯材料為白肉;如PSY-F2/PSY-R引物對能擴增出388 bp的條帶,則木薯塊根肉質為深黃色;如PSY-F1/PSY-R和PSY-F2/PSY-R均能擴增出388 bp的條帶,則木薯塊根肉質為黃色。此外,利用PSY2-SNAP鑒定國家木薯種質圃中的45份可食用品系基因型,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新的黃色薯肉種質資源。綜上,本研究開發(fā)的PSY2-SNAP是一個具有育種價值的薯肉顏色分子標記,可為木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
-
趙雪飛;
范燕;
劉曉光
-
-
摘要: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幾年我國花生育種取得了很大進展,同時也面臨花生品種遺傳基礎狹窄、優(yōu)質專用花生品種缺乏等問題,制約了花生產業(yè)的發(fā)展。針對目前花生產業(yè)發(fā)展存在問題,根據不同加工產品和市場需求,唐山市農科院充分利用現(xiàn)有優(yōu)異花生種質,應用品種間雜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手段,選育出了適合本地種植的優(yōu)質高蛋白花生新品種唐6417,經區(qū)域試驗、生產示范,產量表現(xiàn)優(yōu)異、抗逆性好。
-
-
楊瑰麗;
張瑞祥;
王慧;
陳淳;
黃翠紅;
鄭陶陶;
劉永柱
-
-
摘要:
【目的】優(yōu)質抗病水稻保持系的獲得是改良不育系品質與抗性的前提,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進行定向改良,可以加速優(yōu)異水稻保持系的改良進程。【方法】以‘恒豐B’、‘廣8B’為輪回親本,利用攜帶香味基因Badh2和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B39’作為供體親本,利用分子標記開展連續(xù)回交育種,定向改良‘恒豐B’、‘廣8B’的品質和抗性性狀?!窘Y果】通過多代回交選育,獲得了14份BC3F2改良材料。利用改良單株系與對應的不育系測交,測保對應的小區(qū)不育等級為全不育和高不育;通過品質和抗性鑒定,改良后的目標株系香味評級為香味較濃;稻瘟病抗性均有進一步提高,經病圃鑒定表現(xiàn)為抗或高抗稻瘟病;稻米品質表現(xiàn)為米粒細長、低直鏈淀粉、低堊白;其他農藝經濟性狀與輪回親本相似;改良后的株系遺傳背景回復率在80%~90%之間,達到預期回復效果?!窘Y論】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定向改良縮短了優(yōu)質抗性保持系改良的育種進程,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了在稻米品質、抗病性、香味性狀上具有改良的新保持系,實現(xiàn)了‘恒豐B’、‘廣8B’在香味性狀和稻瘟病抗性方面的定向改良,為進一步協(xié)同改良三系雜交水稻的稻米品質和抗性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礎。
-
-
劉開強;
李孝瓊;
韋宇;
陳穎;
王小姣;
李林娟;
郭嗣斌
-
-
摘要:
【目的】培育適合廣西種植的抗螟蟲轉基因雜交水稻恢復系,為廣西雜交水稻抗蟲育種提供基礎材料。【方法】以廣西雜交稻骨干恢復系親本廣恢998、桂恢1561和桂恢110為受體,以攜帶Bt抗蟲基因cry1C*的抗螟蟲轉基因材料T1C-19為供體,通過1次雜交、3次回交和8次自交,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技術,結合抗蟲鑒定(室內離體接蟲鑒定與室外自然鑒定)、蘇云金芽孢桿菌(Baclillus thuringiensis)蛋白(Bt蛋白)含量測定和農藝性狀選擇培育適合廣西推廣應用的抗螟蟲雜交水稻恢復系?!窘Y果】對經過雜交、回交和自交育成的3個抗螟蟲轉基因恢復系KH998、KH1561和KH110進行農藝性狀考查,結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的千粒重均低于供體親本T1C-19,KH1561的千粒重比原始親本桂恢1561低,而KH998和KH110的千粒重較原始親本分別提高1.40和3.40 g,產量優(yōu)勢變大;以KH110組配的雜交組合天豐A/KH110的產量比對照天優(yōu)華占(CK2)增加1.29%,但所組配的其他雜交組合產量均低于對照特優(yōu)63(CK1)和CK2。抗蟲鑒定結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及其配配雜交組合均具有與抗蟲供體親本T1C-19相當的抗性,均可有效抵御螟蟲危害;殺蟲蛋白含量測定結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的平均Bt蛋白含量分別為0.24、0.65和1.41μg/g FW,其中,KH998和KH1561抗性群體的Bt蛋白能穩(wěn)定表達,而KH110抗性群體的Bt蛋白表達不夠穩(wěn)定。【結論】通過回交轉育結合MAS育成的3個抗螟蟲轉基因恢復系KH998、KH1561和KH110均可穩(wěn)定遺傳cry1C*基因,并成功表達Bt殺蟲蛋白,且具有與供體親本T1C-19相當的抗螟蟲能力。
-
-
郝小靜;
韓麗娟;
王彥平;
趙雪艷;
王繼英
-
-
摘要:
【目的】分析椎骨發(fā)育相關(Vertebrae development associated,VRTN)基因的1段291 bp短散在重復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quence,SINE)插入突變對杜洛克豬肋骨數、胴體和肉質性狀的影響,為實施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提高杜洛克的肋骨數奠定基礎?!痉椒ā客涝?8頭杜洛克豬,按照標準方法測定肋骨數、胴體和肉質性狀,利用PCR檢測VRTN基因的基因型,分析SINE插入突變3種基因型與肋骨數、胴體和肉質性狀的關聯(lián)?!窘Y果】杜洛克豬中VRTN基因ins位點存在插入型(ins/ins)、雜合性(ins/-)和缺失型(-/-)3種基因型,ins/ins基因型頻率最高(0.5217),其次是ins/-基因型(0.3696),-/-基因型頻率最低(0.1087)。-/-基因型的杜洛克豬肋骨數為14,ins/-基因型的杜洛克豬肋骨數為15,大多數ins/ins基因型的杜洛克豬肋骨為16根,少數杜洛克豬為15根,平均為15.82根。ins/ins基因型的杜洛克豬比-/-基因型的杜洛克豬的肋骨提高1.82根,差異極顯著(P<0.01)。另外,ins/ins基因型杜洛克比-/-基因型杜洛克胴體長、瘦肉率和乳頭數分別增加4.05 cm、3.3個百分比、2.26個,2種基因型間差異達顯著(P<0.05)或極顯著(P<0.01)水平。ins/ins基因型杜洛克豬的胴體長、瘦肉率和乳頭數雖然均比ins/-基因型有所提高,但未達到顯著水平。ins/ins基因型、ins/-基因型和-/-基因型杜洛克豬的眼肌面積分別為45.38、49.03和50.02 cm^(2),SINE插入突變有降低眼肌面積的趨勢,但未達到顯著水平。SINE插入突變對屠宰率、肌內脂肪、嫩度等性狀沒有影響?!窘Y論】VRTN基因SINE插入突變具有一因多效的作用,其育種價值多是正向的。本研究明確了VRTN基因在杜洛克豬中的遺傳效應,為該標記在豬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
-
王映紅;
蔣志凱;
馬華平;
付亮;
劉震宇;
董昀
-
-
摘要:
對“階梯式雜交聚合優(yōu)質基因,選擇世代全程品質檢測+生化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為核心的新麥系列優(yōu)質強筋小麥育種體系進行分析,為優(yōu)質強筋品種的選育提供參考。本課題組先后育成國審新麥18、新麥19、新麥26、新麥38、新麥45和省審新麥28等優(yōu)質強筋或超強筋品種,新麥58和新麥65正參加國家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中間試驗,新麥系列強筋品種群逐步形成。本文通過強筋品種育種體系分析,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提出強筋育種技術應注意的問題,旨在推動我國優(yōu)質強筋小麥育種行業(yè)快速發(fā)展。
-
-
-
-
摘要:
湖南農業(yè)大學劉忠松教授團隊長期從事芥菜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和利用,尤其是率先克隆出芥菜調控種子顏色的基因,并通過芥甘種間雜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將芥菜型油菜黃籽基因轉移到甘藍型油菜,育成多個純黃、遺傳穩(wěn)定的甘藍型油菜品種,高產油、產好油,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成果曾榮獲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