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
棲息地的相關文獻在1980年到2022年內共計2884篇,主要集中在動物學、畜牧、動物醫(yī)學、狩獵、蠶、蜂、林業(yè)
等領域,其中期刊論文2642篇、會議論文60篇、專利文獻556篇;相關期刊1241種,包括人與自然、四川動物、獸類學報等;
相關會議48種,包括中國水利學會2016學術年會、第三屆水利水電生態(tài)保護研討會、第九屆全國中醫(yī)毒蛇咬傷學術交流會暨第十四屆全國蛇傷大會等;棲息地的相關文獻由4455位作者貢獻,包括袁朝暉、陳新軍、吳孝兵等。
棲息地
-研究學者
- 袁朝暉
- 陳新軍
- 吳孝兵
- 張俊
- 李俊清
- 鄭光美
- 黃金燕
- 劉偉
- 劉佳
- 周世強
- 張正旺
- 馬志軍
- 魏浪
- 常理
- 張和民
- 張晶
- 彭文啟
- 曾治高
- 王志光
- 縱霄
- 冉江洪
- 馮順新
- 唐軼繁
- 夏豪
- 張玉波
- 易雨君
- 權全
- 楊青瑞
- 王會
- 王哲
- 程南寧
- 胡錦矗
- 許四法
- 趙再興
- 陳凡
- 陳國柱
- 駱輝煌
- 丁玉華
- 丁長青
- 于曉平
- 吳曉民
- 周小平
- 孫顯春
- 崔多英
- 張明海
- 戴會超
- 無2
- 晏鵬
- 王鵬彥
- 肖文
-
-
牛明香;
王?。?/a>
王安東;
陳瑞盛;
張家旭;
趙亞杰
-
-
摘要:
基于遙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以1986-2017年間潮位最低的6個時相的Landsat影像數據為數據源,以瞬時水邊線為下邊界,以圍墾大堤、養(yǎng)殖池塘、平均高潮線和植被線為上邊界,提取黃河三角洲灘涂貝類棲息地信息,分析30年來貝類棲息地的時空變動.結果 顯示,1986-2017年貝類棲息地面積呈持續(xù)下降趨勢,由1986年的1188 km2減少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個時段變化最為顯著,年均減少面積均約為34 km2.空間上,以刁口段變化最為劇烈,除1986-1993年下邊界略向海擴張外,其他時段上邊界向海推進、下邊界向陸蝕退,面積大幅減少.河口段上邊界基本穩(wěn)定,下邊界由于黃河入海水沙變化和海洋動力侵蝕的雙重作用,淤積和蝕退交替進行,但總體上面積變化不大.黃河三角洲灘涂貝類棲息地時空變動影響因素差異明顯,刁口段和萊州灣段主要由于灘涂鹽田、水產養(yǎng)殖池塘和工程建設占用,河口段主要因為黃河入海水沙變動和海洋動力侵蝕,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設,東營港及鄰近段棲息地功能全部喪失.
-
-
劉存;
韋雪華;
李星;
邢林林;
孫燕;
孔祥華;
徐鴻;
孫圣福;
陳靜
-
-
摘要:
2021年1月,山東省東營市發(fā)生天鵝H5N8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給山東省禽流感疫情防控與凈化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為了解山東省野鳥棲息地及野鳥分布信息,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山東省野鳥棲息地類型、分布、野鳥種類以及遷徙時間等進行調研.同時,采集野鳥糞便,用熒光定量RT-PCR或PCR方法進行H5亞型禽流感、新城疫、 鴨瘟、 鴨肝炎等疫病病原檢測.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8份,采集野鳥糞便165份.結果顯示:山東省適宜野鳥活動的棲息地種類多,以濕地、河流、森林公園為主;棲息地野鳥以候鳥和留鳥為主,其中候鳥以大雁、天鵝、燕子、白鷺、蒼鷺居多,留鳥以麻雀、喜鵲、斑鳩、 野雞、烏鴉為主;多數棲息地存在不同野鳥混居現象,以留鳥和候鳥混居較多;48.28%的受訪者表示轄區(qū)內棲息地野鳥數量有所增加,34.4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明顯變化,其他受訪者表示數量減少,而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被認為是影響野鳥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77.90% 的受訪對象(動物疫病控制機構)開展了禽流感監(jiān)測,并與林業(yè)主管部門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野鳥糞便樣品中未檢測到H5亞型禽流感、新城疫、鴨瘟、鴨肝炎等疫病病原核酸.本次調研掌握了山東省野鳥棲息地類型、野鳥種類、遷徙時間、數量變化以及野鳥中危害較大病原的感染情況,為防范野鳥散播疫病風險指明了方向,為禽流感防控及免疫無疫病區(qū)建設與維持提供了支撐.
-
-
蔡家奇;
溫華軍;
沙平;
蔡干
-
-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野生麋鹿棲息地不斷減少,生物多樣性恢復質量不斷降低,人與野生麋鹿的矛盾日漸加大.因此,加強保護區(qū)周邊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了解野生麋鹿的生活狀態(tài),宣傳國家保護區(qū)周邊社區(qū)人口、產業(yè)、環(huán)境的保護政策,協調人地關系至關重要.通過總結分析30年來石首野生麋鹿棲息地人獸沖突原因,提出緩解沖突的建議.
-
-
王天明
-
-
摘要:
東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位于食物鏈的頂端。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和朝鮮。由于棲息地被破壞與偷獵,目前世界上僅存野生東北虎數量不足500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物種名錄列為瀕危(EN)物種。
-
-
王琳琳
-
-
摘要:
從垃圾成堆到“黑鸛之鄉(xiāng)”,拒馬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改善;從環(huán)境意識淡薄到主動保護動物,居民保護意識逐漸提高;從棲息地割裂到動物廊道修復,京郊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
-
-
荊貝貝
-
-
摘要:
在公園中的濕地構建水鳥棲息地,有利于維護城市鳥類多樣性水平。上海作為水網型城市,公園中濕地的規(guī)劃設計更應充分考慮到水鳥生境的構建。該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公園中濕地存在的問題和水鳥資源現狀,根據水鳥的生態(tài)習性,從隱蔽性控制、水域生境設計和植被規(guī)劃3方面提出構建水鳥棲息地的技術方法,包括功能分區(qū)劃分、可達性控制、生態(tài)島嶼、水深設計、群落構建等措施,使公園水鳥棲息地構建更加科學合理化,為公園中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保護提供參考依據。
-
-
鐘日朝
-
-
摘要: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tài)系統,其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濕地生態(tài)好不好,主要的表征之一就是有沒有大量的候鳥來此棲息、越冬。要引來百鳥爭鳴就需要有良好的棲息生境,而好的濕地生境就是越少的人為干擾和破壞,保持最大程度的原生態(tài),實現自然的生態(tài)演替。
-
-
孫四清;
嚴付平;
蔣宣清
-
-
摘要: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物種,獨特的生活習性使其生活區(qū)域與皖東南農耕區(qū)高度重疊;由于受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野生揚子鱷種群數量長期處于低水平徘徊中。為實現揚子鱷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的極危(CR)種降為瀕危(EN)種目標,安徽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付出大量人力和財力,先后將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內原居民承包的土地或水面流轉給保護區(qū)管理機構,實行生態(tài)退耕,并采取多種措施對揚子鱷棲息地進行生態(tài)修復,旨在為我國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tài)修復提供參考。
-
-
袁新龍;
沙尼婭·哈力霍加;
加爾肯居馬肯·愛特
-
-
摘要:
調查伊犁河谷濕地鳥類多樣性及其棲息地,為伊犁州直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管理提供科學參考。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采用樣線法和樣點法,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及景觀斑塊分析法,分析伊犁河谷河流典型濕地鳥類多樣性及其棲息地變化。記錄到伊犁河谷濕地鳥類物種99種,隸屬于17目40科。雀形目占調查鳥類種屬的33%,其次是鸻形目、雁形目,3者占比為60%,是濕地的優(yōu)勢群類。隸屬古北界的鳥類占總種屬的71%,廣布種占25%,東洋界占3%。夏候鳥最多,占50%,其次是留鳥,占35%,冬候鳥和繁殖鳥各占6%,旅鳥占3%。伊犁河谷濕地現有鳥類多樣性與歷史資料對比下降明顯。主要原因是40多年來,鳥類的主要棲息地——伊犁河谷濕地面積銳減,景觀斑塊破碎化嚴重及人類活動增強。2018年人為土地利用斑塊數量由2000年的258塊增加到了460塊。面積大于10000 hm^(2)的景觀斑塊數目從2000年的7塊減少為2018年的4塊,景觀破碎化程度增強。伊犁河谷濕地及其鳥類現狀不容樂觀,亟待全面調查并采取適宜的應對之策。
-
-
李國彬;
邵曰派;
黃婧雪;
金朝光;
楊士劍
-
-
摘要:
2017年1月-2018年1月,利用紅外相機陷阱法,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法斗鄉(xiāng)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云南亞種(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獲得12張獨立有效照片,識別出14只個體(9■,5♀)。該物種的相機位點出現率為7.25,相對豐富度為23.08,拍攝率為0.147,顯示其種群密度較低。經查閱文獻,文山州西疇縣尚無黑頸長尾雉分布的報道,證實西疇縣是黑頸長尾雉的1個新地理分布地點,填補了該物種在滇東與廣西西部地理分布的空白,表明該物種在云南與廣西地理分布上呈現一定的連續(xù)性。結合該物種的棲息地、生物學資料和保護生物學原理,提出了針對該物種的保護措施及建議。
-
-
-
Liu Yanju;
劉艷菊;
程志斌;
Cheng Zhibin;
Zhong Zhenyu;
鐘震宇;
Yang Zheng;
楊崢;
Zhu Minghao;
朱明淏;
Chen Qi;
陳頎;
陳星;
Chen Xing;
Zhang Tingting;
張婷婷
- 《麋鹿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研討會》
| 2015年
-
摘要:
土壤普遍鹽漬化已成為麋鹿棲息地的明顯特征之一,急需引起關注,而水溶性陰離子和陽離子的濃度變化是土壤鹽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仍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選擇包括圈養(yǎng)、半散放和野生等不同生存類型的幾個典型的麋鹿棲息地,并在各個棲息地選取麋鹿活動區(qū)和自然開放區(qū)(對照)為樣地,每個樣地進行3~4個重復樣品采集,后采用離子色譜儀分析各樣品的陽離子和陰離子濃度,再根據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除個別棲息地因長期受海水和鹽堿化濕地等因素的影響而在自然開放區(qū)表現出很高的離子含量特征外,麋鹿活動普遍增加棲息地陰陽離子含量;由于化學元素的離子半徑、化合價、存在形態(tài)等的相似性,陽離子Na+、K+、Mg2+三者之間,陰離子C1-與SO42-之間,F-與NO3-之間呈現出顯著相關.Na+、Mg2+主要以氯化物和硫酸鹽形式存在,K+和Ca2+以硝酸鹽形式存在.不同棲息地的陰離子和陽離子類型不同,呈現不同類型的鹽漬化過程.今后針對不同棲息地的鹽漬化類型,應采取適當的改進措施.
-
-
江建軍;
陳新軍
- 《中國海洋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
| 2015年
-
摘要:
大眼金槍魚(Thunnus obesus)是一種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洄游魚類,為我國遠洋漁業(yè)重點捕撈的魚種之一,其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大眼金槍魚在東太平洋也是重要的金槍魚資源之一.本文主要是根據2009-2011年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IATTC)在東太平洋海域(20°N~35°A、85°~155°W)大眼金槍魚延繩釣生產的統計數據進行研究的,另外再結合了海洋衛(wèi)星遙感所獲得的表海表面溫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數據,然后利用外包絡方模型和正態(tài)分布模型,以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CPUE)的適應性指數為基礎,按照季度分別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大眼金槍魚棲息地適應性指數,采用算術平均法獲得基于SST和SSH環(huán)境因子的棲息地指數綜合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并用2012年各季度實際作業(yè)漁場進行驗證.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東太平洋大眼金槍魚的棲息地預測中,正態(tài)分布模型比外包絡模型能夠更好的進行漁場的預測.對2012年中心漁場的預報正態(tài)分布模型的準確率為80.39%,外包絡模型的準確率為66.83%.因此,正態(tài)分布模型具有更高的預測準確性,如果能夠將該模型用于實際生產過程中,能夠為我國東太平洋的大眼金槍魚的生產提供技術性的指導,也為以后東太平洋的漁場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
-
-
吳宇雷;
張陵蕾;
張志廣;
李克鋒
- 《第十一屆全國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水力學學術研討會暨沿海開發(fā)生態(tài)保護研討會》
| 2014年
-
摘要:
針對中國目前生態(tài)需水研究難以反映河流自然水文情勢的問題,以齊口裂腹魚為目標魚類,基于IHA和EFC指標體系,選取日漲水率、持續(xù)漲水時間、日落水率、持續(xù)落水時間、一個完整漲落水周期、流量脈沖發(fā)生時間、流量脈沖日漲水率、流量脈沖日落水率8個指標,構建齊口裂腹魚棲息地生態(tài)水文學指標體系.據此分析了齊口裂腹魚棲息地代表水文站的歷史水文資料,對其棲息地生態(tài)水文學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結果表明:各指標的適宜值,日漲水率為0.05~0.1,日落水率為0.05~0.08,持續(xù)漲水時間為1~2天,持續(xù)落水時間為1~2天,一個完整漲落水周期為為3~5天,流量脈沖發(fā)生時間為7~9月,流量脈沖發(fā)生次數為7次,流量脈沖平均歷時為5天,流量脈沖日漲水率為0.5,流量脈沖日落水率為0.3.將其應用到推求岷江上游干流典型電站生態(tài)流量過程中.采用IFIM法對姜射壩電站減水河段所需生態(tài)流量過程進行了計算,以IFIM法的計算結果為基礎流量,結合本文提出的齊口裂腹魚棲息地生態(tài)水文學指標體系所得出的生態(tài)水文學指標體系,得到滿足齊口裂腹魚棲息地水文水力學特征的生態(tài)流量過程.
-
-
李天才;
許勇;
鄧龍君;
甘維熊;
曾如奎;
劉小帥
- 《雅礱江虛擬研究中心2018年度學術年會》
| 2018年
-
摘要:
水電開發(fā)對國家發(fā)展和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也對生態(tài)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水域生態(tài)破壞嚴重,而其中對魚類的影響尤為突出.水電開發(fā)過程直接毀壞了魚類棲息地,致使“三場”割離或不全,干擾了魚類種群,造成種群數量降低、種質退化.相應地,常通過修復、再造彌補對棲息地的毀壞,實施種群數量保護和生活史過程協助等措施維持種群規(guī)模,采用種質保護為魚類種質保持和保存提供最廣泛的保障.
-
-
-
ZHANG Wenyan;
章文艷;
SHU Guocheng;
舒國成;
LI Cheng;
李成
- 《第十二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
| 2016年
-
摘要:
道路對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道路聯通城鄉(xiāng),推動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加速了道路建設,無道路影響的區(qū)域逐漸減少,道路致死、棲息地退化、甚至物種滅絕等問題隨之出現.兩棲動物在繁殖和越冬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季節(jié)性遷徙習性,以及對溫濕度高度敏感的生理特點.現代道路的升溫快、降溫慢、吸引昆蟲多的特點,使之成為兩棲動物覓食的場所.但兩棲動物移動速度慢,感覺器官不發(fā)達,道路致死數量占所有脊椎動物的65.6%,是脊椎動物中受到道路威脅最嚴重的一個類群.本文概述了道路對兩棲動物的生態(tài)影響,分為對種群的直接影響和對棲息地的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短期可見的動物致死現象、較長期的行為和分布的改變,以及長期的遺傳結構的改變;間接影響包括短期可見的棲息地破碎化、較長期的棲息地質量下降和長期的棲息地分離現象.為了更好地保護兩棲動物,道路建設必須要針對性地設計和實施保護措施,如針對其遷徙習性,在道路影響區(qū)修建兩棲動物涵洞,結合柵欄來引導兩棲動物進入涵洞;針對其繁殖需求,在無道路區(qū)域(離道路1km)建立新的繁殖地;針對其運動速度慢的特點,在道路密度大的地區(qū)實施交通減速等措施,以有效地降低道路對兩棲動物的影響.最后,本文基于我國兩棲動物的分布特點,提出了道路和兩棲動物的研究重點.
-
-
MO Yingli;
莫映禮
- 《第十二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
| 2016年
-
摘要:
三江源是我國特有的高寒草地生態(tài)系統,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和眾多植被類型.由于人為過多活動、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影響,源區(qū)呈現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面臨著生物物種及遺傳多樣性逐漸丟失的嚴峻形勢.提高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的恢復率,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提高社會福祉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該地區(qū)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原因進行了追蹤分析,提出建立生物棲息地生態(tài)安全保障與共治體系、恢復棲息地多元保護生態(tài)系統、設立數據庫和立體監(jiān)督追責機制、建立退出機制、生態(tài)補償、特許保護賦權制、建立生態(tài)產業(yè)支撐體系等多元保護對策與途徑.
-
-
-
Luan Li;
欒麗;
Zhang Luliang;
張陸良;
Peng Jintao;
彭金濤;
Sun Jingkun;
孫景昆
- 《第三屆水利水電生態(tài)保護研討會》
| 2014年
-
摘要:
水庫形成后將在壩前和庫中呈現湖泊生態(tài)特征,庫尾及上游呈現河流生態(tài)特征,即形成了河庫復合生態(tài)系統.本文以國內某特大型水庫為例,對蓄水前后水生生態(tài)系統特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庫區(qū)水面變寬,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局部時段和區(qū)域存在一定范圍的水溫弱分層現象.適應靜水性的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有所增加,魚類群落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喜棲靜水和緩流環(huán)境的物種逐漸在庫區(qū)占主導地位,適應急流環(huán)境的物種主要分布于庫尾和支流等局部水域中.鑒于水庫仍處于運行初期,水生生態(tài)系統也將繼續(xù)演替,進一步的演變還需長期監(jiān)測研究.在此基礎上,為了對湖庫魚類棲息生境加以保護,提出了建立自然保護江段、開展人工增殖放流、進行水庫生態(tài)調度以及加強漁政管理防止外來種入侵等措施和建議.
-
-
-
-
-
-
- 上海海洋大學
- 公開公告日期:2022-02-08
-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基于棲息地指數模型的印度洋鳶烏賊漁情預報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用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為表征鳶烏賊資源密度的指標;(2)建立單因子適宜性指數(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3)建立綜合棲息地適宜性指數(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4)HSI模型篩選、驗證。由于不同環(huán)境因子對棲息地的影響程度不一樣,本申請通過賦予環(huán)境因子SI值不同的權重比值,比較分析出最優(yōu)權重方案,構建最佳HSI模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