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特性
沉降特性的相關文獻在1993年到2022年內共計24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學、公路運輸、礦業(yè)工程
等領域,其中期刊論文164篇、會議論文63篇、專利文獻56215篇;相關期刊115種,包括金屬礦山、選煤技術、山西建筑等;
相關會議46種,包括第十二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第二屆貴金屬冶煉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研討會、第五屆深基礎工程發(fā)展論壇等;沉降特性的相關文獻由724位作者貢獻,包括別小勇、姚裕春、王軍培等。
沉降特性—發(fā)文量
專利文獻>
論文:56215篇
占比:99.60%
總計:56442篇
沉降特性
-研究學者
- 別小勇
- 姚裕春
- 王軍培
- 付柏淋
- 何哲祥
- 關亮
- 呂一波
- 呂陽
- 周成
- 孫發(fā)鑫
- 張乃旭
- 李安洪
- 李燦良
- James.F
- YANG Xiao-hua
- 于麗軍
- 于天
- 任清耀
- 余波
- 佴磊
- 俞卓棟
- 馮衛(wèi)江
- 凌晨
- 劉亞星
- 劉松玉
- 劉繼亮
- 周永波
- 崔維孝
- 張光宗
- 張明軒
- 張?zhí)?/li>
- 張鵬飛
- 彭劼
- 徐佳琦
- 徐林榮
- 徐燕
- 朱亮
- 李景翠
- 楊曉蓉
- 林江
- 樓建勇
- 樓心月
- 江磊
- 王俊
- 王軍
- 王子健
- 王錦生
- 班凡生
- 田智睿
- 申瑞臣
-
-
陳斌
-
-
摘要:
為提高路基樁筏基礎承載力與沉降特性分析的準確性,研究鐵路路基樁筏基礎承載力與沉降特性的分析方法。采用現(xiàn)場試驗與模擬計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試驗使用了單點監(jiān)測儀、液位監(jiān)測儀及壓力箱,同時設置遠距離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基本假定,計算出樁筏的基礎承載力與沉降特性,建立樁筏解析結構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荷載下樁筏基礎的承載性能與沉降特性。試驗結果表明:此次研究方法分析出的樁筏基礎承載力與實際測量結果相差較小,相對誤差可控制在100 kN以內,分析出的沉降量與實際沉降量相差僅為4 mm,提高了路基樁筏基礎承載力與沉降特性分析的準確性。
-
-
趙瑜
-
-
摘要:
為了解決沙坪選煤廠煤泥沉降速度慢,洗選能力受到影響的問題,結合該選煤廠煤泥實際沉降情況,以經(jīng)縮分烘焙的洗選系統(tǒng)入料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探測、pH法、電導法等物理化學方法,對煤泥水中含有的礦物成分、煤泥水的水質、煤泥水中煤泥的密度、煤泥水中煤泥的粒度進行分析,得出該選煤廠煤泥礦物質以高嶺石為主,總結出pH值在酸性或中性、煤泥密度在1.3 g/cm^(3)、煤泥粒度在0.045以上,分別在何種范圍內,該選煤廠洗選效果最優(yōu),為下一步技術改造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
-
王冠
-
-
摘要:
以廣州市軌道交通四號線南延段工程塘坑站—大涌站區(qū)間側穿淺基礎建筑群為依托,針對盾構側穿淺基礎建筑群沉降特性及施工控制技術展開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對盾構側穿淺基礎建筑群周邊地表沉降及淺基礎建筑群房屋基礎沉降特性兩方面進行分析,得到相應的規(guī)律;其次從盾構姿態(tài)控制、掘進速度控制、土倉壓力、出土量、管片拼裝質量、同步注漿、二次注漿七個方面進行具體施工控制技術分析,提出相應參數(shù),形成了人-機-環(huán)高度統(tǒng)一的施工控制技術。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案應用于實際,取得良好效果,為大灣區(qū)盾構側穿淺基礎建筑群施工提供技術支撐。
-
-
劉楓
-
-
摘要:
為了研究寒區(qū)高面板堆石壩的沉降變形特性,建立了堆石壩沉降與庫水位、環(huán)境溫度和時效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分析認為壩體沉降已基本穩(wěn)定,與同類型的面板堆石壩相比沉降較大。同時分析了壩體內部測點沉降變幅較大的原因,認為主要與水管內水溫的變化有關。
-
-
韋橋權;
成官文;
張宇玲;
張正林;
黃振藝;
農(nóng)國武
-
-
摘要:
鋁土礦選洗礦泥具有顆粒細小、帶負電、呈流態(tài)狀、pH呈弱堿性等特點,難以自然沉降。為改善礦泥的混凝沉降效果,以平果鋁業(yè)三期礦泥為研究對象,考察了聚合氯化鋁(PAC)、聚合氯化鐵(PFC)和聚丙烯酰胺(PAM)對礦泥的混凝沉降性能,并對其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投加PAC或PFC使礦泥體系pH降低、電導率升高、礦泥顆粒Zeta電位增大、粒徑變小,沉降效果較差,PAC或PFC不適合作為該鋁土礦礦泥的混凝劑;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主要利用極性基團—CONH_(2)與礦泥中的高嶺石和一水硬鋁石發(fā)生氫鍵作用,礦泥混凝沉降效果明顯,適宜投加量為40~60 g/t,最佳投加量為60 g/t;非離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主要利用大分子鏈纏繞包裹作用,礦泥混凝沉降效果較明顯,適宜投加量為50~70 g/t,最佳投加量為70 g/t;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主要利用靜電吸附作用對礦泥顆粒進行吸附,礦泥混凝沉降效果一般,適宜投加量為60~80 g/t,最佳投加量為80 g/t。
-
-
王延忠;
劉長瑞;
孔振中;
趙志樸;
馮柏人
-
-
摘要:
京滬高速改擴建萊蕪—新泰段第二標段遍布大粒徑土石混合料,為了研究其填筑路堤的沉降特性,應用有限元軟件Abaqus建立三維分離增建道路模型,考慮車輛荷載作用,分析塊石粒徑和埋放深度對路堤沉降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在上部車輛荷載作用下,塊石的粒徑及埋放深度越大,路基的豎向穩(wěn)定性越好。
-
-
秦浪朝
-
-
摘要:
為探究橋頭軟土地基加固對路橋過渡段變形特性的影響,開展了軟土地基路橋過渡段離心模型試驗。試驗變量為軟土地基加固程度,以CFG樁間距進行表征。試驗結果表明:臺后路基不同位置的沉降隨時間的變化均呈現(xiàn)先迅速增大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大致為S形;臺后路基沉降發(fā)展曲線符合Weibull模型,預測效果較好;當軟土處理程度由低到高,沉降隨臺背距離的曲線變化形態(tài)由下凹形演變?yōu)椴粚ΨQ的凸形;隨著CFG樁間距的增大,樁基橋臺和臺后路基沉降均不斷增大,且存在一個最優(yōu)樁間距,使得臺后路基與樁基橋臺的差異沉降為零。
-
-
趙全滿;
劉建樹;
李皓;
胡文軍;
盧曉錦;
周浩
-
-
摘要:
為分析再生水穩(wěn)銑刨料用于臺背回填時的路用性能,采用數(shù)值計算與現(xiàn)場監(jiān)測相結合的方法,對比分析再生水穩(wěn)銑刨料、風積砂及常規(guī)路基土臺背回填材料的沉降特性、力學響應及發(fā)展規(guī)律。結果表明:在回填料與常規(guī)路基搭接處,填筑再生水穩(wěn)銑刨料比風積砂與常規(guī)路基土沉降量分別減少了17.6%和29.4%;水平位移比常規(guī)路基土和風積砂分別減小50.0%和25.0%,路基更加穩(wěn)定;豎向應力比常規(guī)路基土減小17.3%,降低了新舊路基搭接段失穩(wěn)的風險;現(xiàn)場沉降監(jiān)測結果與數(shù)值計算結果基本一致,數(shù)值計算精度可靠??梢?再生水穩(wěn)銑刨料用于臺背回填時可有效減少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水平位移及豎向應力,整體性較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
-
蘇世定;
陳章宇;
桑登峰
-
-
摘要:
將高應變擬合分析的荷載-沉降(Q-S)曲線與靜載試驗直接測得的Q-S曲線進行對比分析,可獲得千枚巖上覆鈣質砂層大直徑鋼管樁的沉降特性.分析結果表明:當大直徑鋼管樁穿過較薄的鈣質砂層且進入較硬的強風化千枚巖層足夠深度時,Q-S特性表現(xiàn)為端承型樁,樁頂沉降主要由樁身壓縮引起,殘余沉降小;當大直徑鋼管樁穿過深厚鈣質砂層且樁端支承于偏軟的強風化千枚巖層時,Q-S特性表現(xiàn)為摩擦型樁,無論高應變還是靜載試驗,均能充分發(fā)揮土阻力,達到極限荷載時沉降急劇增大,累計總沉降量和殘余沉降大;千枚巖層上覆鈣質砂層的厚度對大直徑鋼管樁承載力影響微小,大直徑鋼管樁的極限承載力主要取決于穿過鈣質砂層后進入千枚巖層的深度以及千枚巖持力層強弱.
-
-
羅克文;
張?zhí)叮?/a>
蔡宇鵬;
陳佳
-
-
摘要:
為研究片石軟基處理下的涵洞受力特性,基于有限差分軟件FLAC3D建立軟基圓管涵的幾何模型對片石軟基處理下涵洞位移的特性進行數(shù)值分析,得到了軟土地基沉降與涵洞受力情況.研究表明: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能夠得到片石軟基處理下涵洞較為真實的受力狀況;隨加載高度增加,涵洞對周圍土體有應力分散作用;在附加應力作用下涵洞中部側面出現(xiàn)應力突變現(xiàn)象.
-
-
Huang Gen;
黃根;
Guo Xuan;
郭宣;
Yu Wenchao;
宇文超;
Wang Chao;
王朝;
Qin Qizheng;
秦啟政;
Xu Hongxiang;
徐宏祥
- 《中國礦業(yè)大學首屆研究生教育發(fā)展論壇》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基于多重散射光技術的穩(wěn)定性分析儀,對不同濃鹽晶體用量下的煤泥水系統(tǒng)背散射光通量值、動力學穩(wěn)定性指數(shù)和頂部分層厚度進行了研究,同時結合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探討了濃鹽晶體作為凝聚劑時對難沉降低階煤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結晶鹽用量為0~62.5kg/t干煤泥的范圍內,隨著結晶鹽用量的增加,煤泥水頂部BS值顯著增加,穩(wěn)定性動力學指數(shù)和頂部分層厚度均先增大后減小.通過Zeta電位分析表明隨結晶鹽用量的增加,顆粒表面Zeta電位先迅速提高后趨于穩(wěn)定.在相同的聚丙烯酰胺用量下,隨著結晶鹽用量的增加,煤泥水沉降速度逐漸增加,結晶鹽用量為50.0kg/t干煤泥時,其沉降速度達到最大值,濁度達到最小值.沉降速度變化規(guī)律與煤泥水系統(tǒng)TSI值隨結晶鹽用量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
-
-
LEI Hua-yang;
雷華陽;
ZHANG Lei;
張磊;
XU Ying-gang;
許英剛;
LIANG Jian-wen;
梁建文;
BA Zhen-ning;
巴振寧
- 《第十三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
| 2018年
-
摘要:
地鐵列車荷載作用下軟土地基會產(chǎn)生沉降,如工后沉降和不均勻沉降等,影響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為研究不同速度地鐵列車荷載作用下軟土地基的沉降特性,采用有限元軟件ABAQUS建立三維動力有限元模型,對比分析了常規(guī)時速(80km/h)和較快時速(120km/h)下土體的沉降規(guī)律,并結合理論經(jīng)驗修改公式預測地鐵運營工后沉降量.研究結果表明:列車運行速度越大,隧道下臥土體的波動越大,沉降曲線輪軌分布現(xiàn)象越明顯,地表沉降槽的橫向影響范圍也越大,約為隧道軸線兩側各4.5倍隧道直徑,但其工后沉降隨地鐵行車速度的增大而減小;在快速地鐵列車荷載作用下土體豎向沉降的影響范圍為3倍隧道直徑;線路運營后一年沉降量約為57mm,占累積沉降量的30%,20年后的累計沉降量約為190mm.
-
-
YANG Guang-hua;
楊光華;
SUN Shu-kai;
孫樹楷;
LIU Qing-hua;
劉清華;
JIA Kai;
賈愷;
JIANG Y
- 《第十三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
| 2018年
-
摘要:
新的地基設計理論提出了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按照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進行基礎設計,但不同的基礎尺寸其對應的p-s曲線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確定基礎的合理尺寸,以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這是一個很具體和有意義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壓板試驗的p-s曲線反算出土體參數(shù),然后采用切線模量法計算出不同基礎寬度的p-s曲線,通過沉降要求和地基強度安全系數(shù)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礎對應的地基承載力,然后根據(jù)基底壓力確定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最小基礎尺寸,并通過案例將該方法與現(xiàn)行規(guī)范方法進行比較,說明該方法的合理性.
-
-
YANG Guang-hua;
楊光華;
SUN Shu-kai;
孫樹楷;
LIU Qing-hua;
劉清華;
JIA Kai;
賈愷;
JIANG Y
- 《第十三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
| 2018年
-
摘要:
新的地基設計理論提出了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按照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進行基礎設計,但不同的基礎尺寸其對應的p-s曲線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確定基礎的合理尺寸,以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這是一個很具體和有意義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壓板試驗的p-s曲線反算出土體參數(shù),然后采用切線模量法計算出不同基礎寬度的p-s曲線,通過沉降要求和地基強度安全系數(shù)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礎對應的地基承載力,然后根據(jù)基底壓力確定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最小基礎尺寸,并通過案例將該方法與現(xiàn)行規(guī)范方法進行比較,說明該方法的合理性.
-
-
YANG Guang-hua;
楊光華;
SUN Shu-kai;
孫樹楷;
LIU Qing-hua;
劉清華;
JIA Kai;
賈愷;
JIANG Y
- 《第十三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
| 2018年
-
摘要:
新的地基設計理論提出了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按照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進行基礎設計,但不同的基礎尺寸其對應的p-s曲線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確定基礎的合理尺寸,以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這是一個很具體和有意義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壓板試驗的p-s曲線反算出土體參數(shù),然后采用切線模量法計算出不同基礎寬度的p-s曲線,通過沉降要求和地基強度安全系數(shù)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礎對應的地基承載力,然后根據(jù)基底壓力確定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最小基礎尺寸,并通過案例將該方法與現(xiàn)行規(guī)范方法進行比較,說明該方法的合理性.
-
-
YANG Guang-hua;
楊光華;
SUN Shu-kai;
孫樹楷;
LIU Qing-hua;
劉清華;
JIA Kai;
賈愷;
JIANG Y
- 《第十三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大會》
| 2018年
-
摘要:
新的地基設計理論提出了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按照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進行基礎設計,但不同的基礎尺寸其對應的p-s曲線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據(jù)基底荷載與沉降的p-s曲線確定基礎的合理尺寸,以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雙控的原則,這是一個很具體和有意義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壓板試驗的p-s曲線反算出土體參數(shù),然后采用切線模量法計算出不同基礎寬度的p-s曲線,通過沉降要求和地基強度安全系數(shù)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礎對應的地基承載力,然后根據(jù)基底壓力確定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最小基礎尺寸,并通過案例將該方法與現(xiàn)行規(guī)范方法進行比較,說明該方法的合理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