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時前置胎盤風險、影響因素以及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方法:從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以及初次剖宮產產婦中分別抽選70例,其中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列為觀察組,初次剖宮產產婦列為對照組,分析兩組前置胎盤發(fā)生率、構成比、影響因素以及母嬰結局。結果:觀察組產婦前置胎盤發(fā)生例數(shù)為15例,發(fā)生率為21.43%;對照組產婦前置胎盤發(fā)生例數(shù)為2例,發(fā)生率為2.86%;觀察組產婦前置胎盤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15例前置胎盤中,中央性前置胎盤有7例,占比46.67%,邊緣性前置胎盤有8例,占比53.33%;對照組產婦2例前置胎盤中,無中央性前置胎盤,1例部分性前置胎盤,占比50.00%,1例邊緣性前置胎盤,占比50.00%;觀察組中央性前置胎盤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時前置胎盤產婦小于35歲占比46.67%、首次剖宮產術式為子宮體部占比26.67%、再次妊娠間隔時間大于等于20個月占比40.00%、宮腔操作次數(shù)小于2次占比40.00%、做過孕前檢查占比33.33%,均明顯低于非前置胎盤產婦的74.55%、60.00%、69.09%、69.09%、70.91%,以上組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時前置胎盤影響因素為年齡、首次剖宮產術式、再次妊娠間隔時間、宮腔操作次數(shù)、孕前檢查等。前置胎盤產婦產后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為46.67%,非前置胎盤產婦產后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為3.64%,前置胎盤產婦產后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非前置胎盤產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發(fā)生前置胎盤的概率會比較高,且產婦分娩時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也比較大,所以臨床上還需要更加重視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時前置胎盤風險評估,結合產婦的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提高產科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