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負荷
有機負荷的相關文獻在1982年到2022年內共計275篇,主要集中在廢物處理與綜合利用、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農業(yè)工程
等領域,其中期刊論文236篇、會議論文24篇、專利文獻2527631篇;相關期刊121種,包括農業(yè)工程學報、中國沼氣、安徽農業(yè)科學等;
相關會議20種,包括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大會暨海峽兩岸水處理化學研討會、2015年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德沼氣合作論壇、2013(第四屆)中國城鎮(zhèn)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等;有機負荷的相關文獻由846位作者貢獻,包括李永峰、彭永臻、王淑瑩等。
有機負荷—發(fā)文量
專利文獻>
論文:2527631篇
占比:99.99%
總計:2527891篇
有機負荷
-研究學者
- 李永峰
- 彭永臻
- 王淑瑩
- 李建政
- 任南琪
- 韓偉
- 倪壽清
- 崔宗均
- 崔康平
- 崔清潔
- 張文陽
- 楊敏
- 沈連峰
- 阮文權
- 劉曉風
- 占美麗
- 孫英杰
- 張勇
- 昌盛
- 李東
- 李成立
- 李有
- 楊傳平
- 王小芬
- 王月紅
- 王正林
- 袁旭峰
- 袁月祥
- 趙洪顏
- 鄭俊
- 閆志英
- 陳廣銀
- 高春娣
- 黃振興
- 丁峰
- 于德爽
- 于美玲
- 仲勇
- 任濟偉
- 何汪洋
- 余敏
- 劉世桐
- 劉書燕
- 劉乾亮
- 劉劍平
- 劉德鵬
- 劉敏
- 劉晶晶
- 劉楓
- 劉沛含
-
-
黃偉釗
-
-
摘要:
采用120 L的單軸臥式厭氧消化罐在中溫條件下以半連續(xù)方式開展廚余垃圾厭氧發(fā)酵試驗,考察不同進料有機負荷時消化罐的沼氣產率、pH、FOS/TAC及VFA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廚余垃圾最佳處理有機負荷(OLR,以VS計)為8.0 g/(L·d),對應水力停留時間(HRT)為25 d,在該負荷下厭氧消化罐能穩(wěn)定運行52 d,期間容積產氣率為(5.5±0.3)L/(L·d),進料揮發(fā)性固體(VS)產氣率為(671.7±22.3)mL/g,甲烷含量為60.1%±0.6%,VS去除率(VS_(R))為64.1%±2.3%,揮發(fā)性脂肪酸(VFA)為(13641±1391)mg/L,揮發(fā)性有機酸(FOS)/總無機碳(TAC)在該負荷期穩(wěn)定至0.709±0.014。消化罐OLR(以VS計)提高至8.8 g/(L·d)時厭氧系統出現酸化直至崩潰。試驗中在高有機負荷期,FOS/TAC相較其他日常監(jiān)測指標對消化罐有機負荷變化更為敏感,在厭氧系統出現酸化傾向時FOS/TAC以日均0.05幅度快速上升,故可通過FOS/TAC的快速上升趨勢預警厭氧系統酸化風險的發(fā)生。
-
-
張周;
張雅晶;
周云龍;
許之揚;
施萬勝;
阮文權
-
-
摘要:
醋糟產生量巨大,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十分必要,厭氧消化是實現醋糟資源化、減量化的重要途徑。采用全混式反應器構建高固態(tài)連續(xù)式厭氧消化體系對醋糟進行厭氧發(fā)酵處理,研究不同有機負荷(organic loading rate,OLR)條件下,醋糟厭氧消化產氣性能、中間代謝產物變化情況及微生物群落結構演替規(guī)律。結果表明,在OLR為6.06 g/(L·d)條件下表現出最佳的消化性能,沼氣產量和甲烷產率分別達423 mL/g和226 mL/g,細菌門水平上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相對豐度分別為45.6%和53.1%,4種與木質纖維素代謝有關的菌屬相對豐度分布均勻,有利于形成各種代謝途徑促進底物高效水解。古菌解析檢測到甲烷桿菌屬(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八疊球菌屬(Methanosarcina)構成主要優(yōu)勢菌屬,氫營養(yǎng)型和混合營養(yǎng)型產甲烷途徑協同作用。系統穩(wěn)定運行時總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和揮發(fā)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質量濃度分別維持在2 g/L和9 g/L左右,過高的VFAs濃度會使產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系統甲烷產率降低。因此,全混式高固態(tài)厭氧消化體系能夠對醋糟進行高效處理,系統微生物群落豐富度和多樣性較高,各類型水解產物均能被體系中多樣的產甲烷途徑利用。
-
-
張光華
-
-
摘要:
隨著各地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電鍍廢水的排放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氨氮、總氮的達標排放,已成為電鍍企業(yè)和環(huán)境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本文對電鍍廢水處理站運行過程中氨氮超標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供其他相關企業(yè)參考。
-
-
張彤;
張立秋;
封莉;
劉永澤;
杜子文;
韓綺
-
-
摘要:
為提高廚余垃圾厭氧消化性能和促進沼渣資源化利用,以底物降解效能和產甲烷量最大化為目標,分別考察不同進料總固體(TS)含量(含固率)(12%、15%、18%、25%、28%、33%)和有機負荷〔8.5、10.5、13.5 g/(L·d),以揮發(fā)性固體(VS)計〕條件下廚余垃圾的中溫厭氧消化特性,并對最優(yōu)進料參數下沼渣特性和資源利用潛力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進料TS含量是影響廚余垃圾厭氧消化效能的重要因素,調節(jié)進料TS含量至25%時可獲得最大累計產甲烷量(16.81 L)和最高單位容積負荷累計產甲烷量(42.01 L/L),揮發(fā)性固體降解率達72.29%,系統運行穩(wěn)定.在進料TS含量為25%的條件下,系統累計產甲烷量隨有機負荷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有機負荷為10.5 g/(L·d)時,系統累計產甲烷量和揮發(fā)性固體降解率最高,分別為24.04 L和79.64%,未產生酸抑制現象.厭氧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沼渣中有機質和總養(yǎng)分含量較高,電導率和重金屬含量較低,pH適宜,滿足《有機肥料》(NY 525—2021)和《綠化用有機基質》(GB/T 33891—2017)的要求.研究顯示:當進料TS含量為25%、有機負荷為10.5 g/(L·d)時,厭氧消化系統運行效能最優(yōu);沼渣營養(yǎng)成分較高、生物毒性較低,具有較大資源化利用潛力,后續(xù)經脫水處理并提高腐熟程度后可進行應用.
-
-
李杰偉;
高仁富;
鄧國平;
羅宇
-
-
摘要:
厭氧消化是餐廚垃圾產業(yè)化處理的主流方式,酸化是影響餐廚垃圾厭氧消化過程穩(wěn)定的關鍵,單位有機負荷是引起酸化的最主要因素.系統研究了不同單位體積有機負荷的產氣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在2.5~2.8kg TVS/(m3·d)單位體積有機負荷水平,全混合厭氧消化系統可以獲得穩(wěn)定的高產氣率,達到2.55~2.68m3/(m3·d).當單位體積有機負荷進一步提高,系統內揮發(fā)性脂肪酸總量、pH值、堿度和沼氣中甲烷含量急劇下降,體系迅速轉向酸化.
-
-
李杰偉;
高仁富;
羅宇
-
-
摘要:
厭氧消化是餐廚垃圾產業(yè)化處理的主流方式,厭氧系統單位體積有機負荷和單位體積產氣率是評價厭氧系統產業(yè)化能力的重要指標.實驗研究了攪拌頻率、物料投加方式和不同單位體積有機負荷情況下厭氧系統的產氣情況.結果表明,在選擇連續(xù)式投加物料情況下,維持60min/3hrs攪拌頻率和2.8kg TVS/(m3.d)單位體積有機負荷水平,全混合厭氧消化系統可以獲得穩(wěn)定的高產氣率,達到(2.69±0.03)m3/(m3·d),甲烷體積分數(65.2±1.3)%.
-
-
謝奎
-
-
摘要:
我國餐廚垃圾處理大多采用濕式厭氧消化技術,有機負荷率(OLR)作為控制厭氧系統良好運行的重要參數,直接反映了有機物料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但由于我國技術規(guī)范的不完善,餐廚垃圾厭氧消化系統的OLR、沼氣產氣率等關鍵參數沒有明確的取值范圍要求,設計中常采用水力停留時間(HRT)等經驗數據進行設計,缺乏科學依據.另外,雖然國內外關于餐廚垃圾厭氧消化系統OLR的研究較多,但研究結論差異性較大,且實驗室小試與工程實際運行工況也存在一定偏差,導致其研究結論不可直接應用于工程設計中.為研究厭氧消化系統關鍵設計參數的取值,以某餐廚垃圾處理廠為例,結合我國相關工程實例,分析了其厭氧消化系統從啟動到失穩(wěn)過程的運行數據.研究結果表明:中溫厭氧消化OLR(以VS計)建議設計取值范圍為2.3~2.7kg/(m3·d)、高溫厭氧消化為2.7~3.2kg/(m3·d);沼氣產氣率(以VS分解計)建議取值0.9 m3/kg,甲烷體積分數建議取值58%;HRT取值宜根據預處理漿液量及VS含量計算.
-
-
吳佩雯;
何林松;
孫永明;
李連華
-
-
摘要:
選取雜交狼尾草和牛糞為原料,研究有機負荷和原料配比對混合原料發(fā)酵系統內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屬水平上系統內優(yōu)勢細菌有梭菌屬(Clostridum)、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互養(yǎng)棍狀菌屬(Syntrophorhabdu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和噬蛋白質菌屬(Proteiniphilum)等;優(yōu)勢產甲烷古菌有甲烷絲菌屬(Methanothrix)和甲烷蠅菌屬(Methanolinea)等.當系統有機負荷低于4.5 g VS/(L·d)(GC31)或5.0 g VS/(L·d)(GC11)時,貢獻系統內丙酸和丁酸累積的梭菌屬等細菌菌屬平均相對豐度為0.53%,而參與丙酸/丁酸轉化細菌菌屬的平均相對豐度為1.27%,有助于丙酸和丁酸轉化;同時,假單胞菌屬和噬蛋白質菌屬等貢獻系統氨氮積累的菌屬豐度較低,此時甲烷絲菌屬是優(yōu)勢產甲烷菌屬,乙酸型產甲烷途徑是主要的轉化途徑.隨著有機負荷升至5.0 g VS/(L·d)或5.5 g VS/(L·d)時,貢獻丙酸和丁酸累積的細菌菌屬的相對豐度升高了240%,而參與丙酸/丁酸轉化細菌菌屬豐度降低了90%,導致系統內丙酸和丁酸濃度增加;此時與系統中氨氮濃度升高有關的假單胞菌屬和噬蛋白質菌屬豐度增加了210%;同時乙酸營養(yǎng)型產甲烷菌屬豐度降低,與系統中乙酸濃度增加有關.由此可見,原料配比和有機負荷可影響系統內微生物群落組成結構,進而影響系統產氣性能.
-
-
段志廣
-
-
摘要:
活性污泥的絲狀菌性膨脹,是活性污泥污水處理過程中遇到的最棘手問題,將導致污泥沉降性能變差,廢水處理效果降低.本文研究了引起污泥膨脹的誘因微生物及其生長特性,并采取一定措施來控制污泥的膨脹現象.研究發(fā)現,添加抑制劑和改變進水的C/N比例及污泥有機負荷,均能有效地控制污泥的膨脹現象,其中,次氯酸鈉的用量為15 ppm,C/N比例為25:1,污泥負荷為0.6 kgBOD5/(kgMISS.d).
-
-
李冬;
楊敬畏;
李悅;
張杰
-
-
摘要:
室溫下接種成熟的好氧顆粒污泥于由獨立的厭氧池和好氧池組成的交替厭氧/好氧連續(xù)流系統中,成功通過控制混合液回流比和有機負荷實現了連續(xù)流好氧顆粒污泥工藝的穩(wěn)定運行.結果 表明,通過調控較低進水有機負荷(300mg/L)及較低回流比(200%)使連續(xù)流系統有較好的脫氮除磷性能,出水COD,TN和TP平均濃度分別為18.78,5.79和0.49mg,/L,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3.76%,84.3%和83.12%.在COD濃度為500mg/L時,長期運行的連續(xù)流系統缺乏飽食饑餓的環(huán)境脅迫,導致絲狀菌的生長,系統性能的惡化.用平行因子模型對不同階段的顆粒污泥和系統出水進行表征,結果表明,有機負荷對外源底物利用相關中間產物的產生有較大影響,進水COD為300mg/L時既能有較好的脫氮除磷性能,亦能有效降低出水中基質代謝中間產物的生成量,避免了為后續(xù)消毒工藝產生消毒副產物.因此在實際的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應用中,交替厭氧/好氧連續(xù)流長期在排放限額的有機濃度(500mg/L)下運行需要增加預處理設施降低進水有機負荷,以實現連續(xù)流好氧顆粒污泥的穩(wěn)定運行.
-
-
王雪;
黃霖琳;
劉平;
李潤東;
張萬里
- 《2020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
| 2020年
-
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有機負荷和高負荷脅迫下pH控制對餐廚垃圾序批式厭氧消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當有機負荷為7.5、15和30g VS/L時,甲烷產量達到575.9±34.2、569.3±24.8和531.9±26.2mL/g VS.但在超高負荷(45gVS/L)下,有機酸累積至25000mg/L以上,強烈抑制甲烷生成,甲烷產量僅18.7±3.2mL/g VS.此時,若將單一生態(tài)因子pH控制在6.5、7.0和7.5,即可顯著改善超高負荷下有機酸抑制問題,表現為控制pH的反應器產氣滯后期更短、甲烷產率峰值和甲烷含量更高、有機酸降解更迅速.超高負荷下將pH控制在7.5時,甲烷產量最高為525.3±23.4mL/g VS,甲烷含量為62.4±3.1%,VS(揮發(fā)性固體)去除率高達88.5±2.9%.高通量測序分析發(fā)現,系統酸化的同時細菌科Syntrophomonadaceae和unidentified Bacteroidales相對豐度顯著下降,而unidentified Clostridiales顯著生長.在超高負荷與pH控制耦合影響下,厭氧系統表現出來的高穩(wěn)定性與產甲烷菌屬Methanosarcina顯著生長密切相關.Methanosarcina具有最多樣的產甲烷途徑,能提高系統對有機酸的耐受性.此外,調節(jié)pH能刺激互營細菌Syntrophomonadaceae生長,同時有助于維持氫營養(yǎng)型產甲烷菌較高的活性,因而確保了互營細菌與產甲烷菌間建立高效互營關系,避免有機酸過度累積.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分析表明,古菌對有機負荷和pH變化比細菌更敏感.pH控制對產甲烷菌的適應性選擇導致古菌群落多樣性顯著下降.
-
-
MA Ming-Ke;
麻明可;
KOU Wei;
寇??;
WANG Xiao-Ming;
王曉明;
YU Mei-Ling;
于美玲;
LIU Pei-Han;
劉沛含;
QU Jing-Xia;
曲靜霞;
ZHU Ying-Yu;
朱應禹
- 《2015年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德沼氣合作論壇》
| 2015年
-
摘要:
為了提高木薯渣的利用效率,以木薯渣為發(fā)酵原料,在37°C下,進行梯度有機負荷為1.73、1.95、2.22、2.59、3.11和3.89kgVS·m-3·d-1的厭氧發(fā)酵,考察不同有機負荷對木薯渣厭氧發(fā)酵產氣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有機負荷為2.59、3.11和3.89VS·m-3.d-1時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酸化,產氣性能較差;有機負荷為1.95 kgVS·m-3·d-1時,產氣性能顯著提升,可獲得最大甲烷產量216.87mL·d-1,最大甲烷含量62.12%,甲烷產率和VS降解率分別為159.87mL·g-1VS和47.59%,粗纖維降解率為33.09%.本研究為木薯渣厭氧發(fā)酵產沼氣的深化研究和應用提供了依據.
-
-
CAO Hai-long;
曹海龍
- 《2013(第四屆)中國城鎮(zhèn)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 2013年
-
摘要:
介紹了SBR污水處理系統在運行生產過程中,以活性污泥污水處理凈化機理的相關理論作為分析基礎,結合實際生產運行現狀,通過合理控制有機負荷來觀察一系列運行參數的變化和運行規(guī)律的產生.分析有機負荷對剩余污泥產率、SVI、活性污泥有機成分比例、污染物去除率等方面的影響,進一步量化形成關系曲線圖并加以分析,通過控制有機負荷調整污泥產率和SVI、有機成分比例等運行參數.在保證處理效果穩(wěn)定良好的前提下,利用有機負荷的合理控制來實現降低污泥產率和改善污泥性狀的目的,實現一定程度的污泥減量和穩(wěn)定運行.
-
-
王宏哲;
周意;
張銘婧;
陳維芳
-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20科學技術年會》
| 2020年
-
摘要:
印染廢水是一種難處理的工業(yè)廢水,具有組成復雜、有機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點.本文探討了水力停留時間、pH、有機負荷對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印染廢水效果的影響.研究表明,生物接觸氧化去除效果隨水力停留時間、廢水pH和有機負荷的變化而變化.對于本研究的印染廢水,最佳水力停留時間為16h,COD、氨氮、總氮、色度去除率分別為79.1%、54%、68.3%、87.5%.生物接觸氧化法對水質變化耐受程度較好,保持出水穩(wěn)定的有機負荷為1.7kgCOD/(m3·d)以下.原水pH為7時,COD、氨氮、總氮、色度去除率最高,分別為77.8%、54.5%、68.4%、85.7%.
-
-
Ma Mingke;
麻明可;
張曉??;
Zhang Xiaojian;
Dong Xiaoying;
董曉瑩;
Shao Lijie;
邵麗杰;
Yu Meiling;
于美玲;
Liu Peihan;
劉沛含;
張大雷;
Zhang Dalei;
Kou Wei;
寇巍
- 《2016年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德沼氣合作論壇》
| 2016年
-
摘要:
針對農副產品批發(fā)市場所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特性,采用兩相厭氧發(fā)酵工藝對果蔬廢棄原料進行中試試驗.根據系統產氣情況,對兩相系統中酸化相的溫度和時間,以及甲烷相的進料有機負荷進行優(yōu)化,同時分析鑒定了產酸相和產甲烷相的微生物成分.試驗結果表明,酸化相的最佳條件為發(fā)酵溫度35°C,發(fā)酵時間為6d,此時該相中的VFAs含量達到了最大值9709.15mg·L-1,反應器中乙酸占比為77.01%,乙酸和丁酸的占比總量達到90%以上;甲烷相的最佳有機發(fā)酵負荷在3.9-4.4kgVS·m-3·d-1之間.在優(yōu)化條件下,該兩相系統的最大沼氣產率、容積產氣率和甲烷含量分別為296.7L·d-1、2.97m3·m-3·d-1和0.47m3·kg-1VS,甲烷含量穩(wěn)定在55%以上;優(yōu)化條件下產酸相和甲烷相的優(yōu)勢非古生菌菌門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Firmicutes,相對豐度總和均在70%以上.研究結果可為高含水率生物質進行兩相發(fā)酵處理的發(fā)酵工藝設計及工程建設提供指導依據.
-
-
李強;
李政偉;
王星;
鄧雅月;
周正;
尹小波
- 《2016年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德沼氣合作論壇》
| 2016年
-
摘要:
采用產酸相中溫(35±1°C)產甲烷相中溫(35±1°C)兩相發(fā)酵工藝開展餐廚垃圾中溫中試研究.研究表明:產酸相有機負荷最高達28.1kgVS/(m3·d),系統內揮發(fā)酸濃度穩(wěn)定在9368.2mg/L.產甲烷相有機負荷最高達5.8kgVS/(m3·d),容積產氣率穩(wěn)定在5.19m3/(m3·d),原料產氣率為0.9m3/(kgVS·d),甲烷含量平均為75.0%.采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對微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發(fā)現,古菌在屬水平上,Methanospirillum(甲烷螺菌)為主要優(yōu)勢菌群.細菌在門水平上,Firmicutes(厚壁菌門)和Bacteroidetes(擬桿菌門)為整個實驗期間的兩個主要優(yōu)勢菌群.
-
-
陳月;
郭亮;
趙陽國;
佘宗蓮;
高孟春
- 《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大會暨海峽兩岸水處理化學研討會》
| 2016年
-
摘要:
好氧顆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是由細菌自聚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生物膜.污泥顆粒化是以絲狀菌為骨架、胞外聚合物為"粘合劑"、多種微生物為組成元素,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在內的復雜過程,相比活性污泥,好氧顆粒污泥結構致密、沉淀性能好、生物量高、更耐有毒有害物質沖擊.20世紀90年代,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被報道后,國內外對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方法和穩(wěn)定運行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主要對有機負荷、剪切力、沉降時間、溫度等影響因素進行探索.研究表明,有機負荷是影響顆粒污泥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過促進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從而促進污泥顆?;1緦嶒炌ㄟ^提供超有機負荷(OLR)、低沉淀時間刺激顆粒污泥的快速形成。
-
-
-
-
XU Heng;
徐恒;
ZHANG Xiaoqian;
張笑千;
YAN Kun;
顏錕;
GE Ya-Juan;
葛亞娟;
WANG Kai-Jun;
王凱軍
- 《2016年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德沼氣合作論壇》
| 2016年
-
摘要:
原位生物法沼氣提純研究目前僅局限于固廢厭氧處理領域,且采用絮狀厭氧污泥實現CO2的生物甲烷化和去除,效率比較低.采用厭氧顆粒污泥替代厭氧絮狀污泥,用于原位生物法沼氣提純的可行性尚無研究證實.為此,在高氫分壓ASBR中對厭氧顆粒污泥演變過程進行了考察,包括反應器性能和厭氧顆粒污泥特性變化情況,并分析了厭氧顆粒污泥用于原位生物法沼氣提純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結果表明,原位生物法沼氣提純中高氫分壓、高進水COD負荷和高剪切力新環(huán)境促使厭氧顆粒污泥向小粒徑方向演變;厭氧顆粒污泥CO2生物甲烷化和丙酸降解性能提高近1倍;在進水COD負荷低于5g·L-1·d-1時,系統運行性能良好、高效,在保障高效丙酸降解和厭氧消化性能的前提下,厭氧顆粒污泥所能適應的最大進水COD負荷為6g·L-1·d-1,此時厭氧顆粒污泥可以通過營造具有極低氫分壓的微環(huán)境強化基于HIT途徑丙酸降解,但隨著進水COD負荷進一步提高,系統出現不可控的丙酸積累,會對厭氧顆粒污泥本身和系統性能產生嚴重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尋求其他技術手段來緩解更高進水COD負荷條件下(>5g·L-1·d-1)原位生物法沼氣提純系統中丙酸積累問題.